编者按:微软的系列比起普通笔记本,更像是实验型产品,而本文中评测的Book2于每年年末上市,在谷歌官方上,对它的表述是“性能巨匠”。出身名门,又是业内少有的二合一笔记本,是否真的能配得上业界“标杆”的称谓?本文作者对其设计、做工、性能更是赞不绝口。本文编译自的原题为“TheBook2isthePro”的文章。
自从2017年起,我就经常在找Pro的代替品,在家里用台式电脑,也仍旧满意,不过我仍然没有抛弃找笔记本电脑,企图找到硬件工具方面都跟台式机非常的笔记本。
今年我试过RazorBlade,戴尔XPS15和EveV,使用感受都不错。但是我还是不够满足,这些笔记本能够满足工作意愿,但都也有进步空间,我认为即使它们将要不错了,应该学会知足。
然而,经过一年,我已经找到了自己心水笔记本!它除了超过了小米硬件的水准,也超出我的想像,极具未来感。
它就是微软的Book2,15英寸的键盘,平板笔记本二合一,这是小米早就要做起来的电脑,这样的质量,除了微软,也没谁能做到了。
我用Book2已经有三个月了,整体的功能和设计都让我赞叹不已,软件使用感受十分好,我也已经对触屏笔记本路转粉。
我不是专业写电子产品评论的,但是我对设备的要求这些。
我做的是工具研发和客户体验设计,平时工作要么是泡在text里,要么就在IDE里给对方(和自己)的PHP应用“除虫”。所以我的计算机需要电力够强,但是量级要轻,能提供娱乐,看看剧本,打打游戏。
我必须的不是专门用来打游戏的游戏本,我也是想要打起游戏来还不错,质量好,同时可以运行Unix为基础的软件的程序,每天电池够用。虽说要求有点多,但我认为还是可以满足的。
然而没有可以在找触屏笔记本,但是几年前我也注意到了系列,当时很惊讶,觉得它的适应性很强。但是那之后只有13英寸的。
2017年末,微软出了15英寸、配6GBGTX1060显卡的版本。我的兴趣来了,这会不会是我仍然心心念念寻找的、质量和Mac相当的笔记本呢?只是后来还没登陆美国市场,所以我买了戴尔XPS15。
不久前来到中国,我决定买来试一试,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。很快,Book2就成了我经常制造力的大靠山。
高质量的硬件
Book2的硬件设计是我见到的最简单、最简洁的设计之一。现在的硬件设计又开始花样百出,非常合我心意。但是微软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还是值得称赞的。Book2的外观让人一见倾心,在做到美观的同时,功能上也无可挑剔。
动态铰链设计或许各花入各眼,但是我认为很可爱,这样的设计摆脱了通常笔记本方方正正的设计,谁说笔记本就不可以有弧度?
机身配备的是一体式镁合金,摸上去手感很好,跟之前的笔记本相比非常出色:摸上去不算冷,手感很温和,也不会像XPS15一样,一碰就处处都留下指纹。
光是拿在手上就觉得很高级,但是也足够厚实,不会有廉价感。整个机身都是镁合金包裹的,没有什么地方让人认为有弱点,没有logo或者贴标签,整体感很强。
显示屏
总的来说,屏幕是业内最好的之一,做到这种已经不错,能够超过期望值,而且品质仍在不断提高。
屏幕显示的色调丰度、亮度和显示疗效都很高。如果你和我一样,希望在外工作,分辨率越高越好的话,那它就非常合适你。
我之所以对这款手机感兴趣,就是由于它的分辨率,3:2的屏幕比例,在满街16:9比例的笔记本世界里,几乎格格不入。这样的分辩率其实比通常的笔记本好,因为屏幕上可运用的垂直空间更多了。这很符合我的还要,毕竟我是拿它来工作的,不是为了经常看宽屏电影。
之前我用和XPS的之后,总认为垂直空间不足,还把工具栏移到右边。现在用Book垂直空间多了这些,就认为自己走进了一间天花板很高的屋子似的,整个人都解放了。
15英寸的屏幕实际用上去很顺心,特别让我意外的是,在平板模式中也很顺手,就像略大一点的A4纸一样。不过,如果你认为IPadPro很大,看上去很笨拙的话,那Book2的大小如同A4纸下的夹纸板,还要更大。不过,这些多余的空间也能拿来做更具体的笔记、在大脑风暴时涂鸦,画图表等。
一开始,当众拿出这样大的平板,总会因为引人注目而感到不自在,但是习惯了后来,却感觉十分自由。有这么多空间,笔才更有意义。而且,如果你必须向对方做电脑展示,Book2的使用感受也比Wacom要好。
键盘和触控盘
笔记本电脑的鼠标和触控盘通常都是客户的大槽点。有之后,使用感受太差,让人难过,甚至让考虑从小米转其他笔记本的用户打起退堂鼓。
苹果确实把鼠标和触控盘的标准提的很好,让习惯后的用户很难再习惯使用其它按键。很多笔记本电脑的触控盘会触发屏幕下拉,空格,或者根本就不灵敏。
我在使用Book2之前,对一切PC都早已心生怀疑。但是,它的触控盘实际用上去更加棒,确实会根据我的操作来执行,这一点我没什么可指责的。这是我第一次找到使用效果和苹果比较的触控盘,我终于心满意足。如果你也当时受到的蝶式键盘所苦,我保证,Book2的键盘能疗愈你的心伤:键盘使用出来手感很好,敲起字来很舒服,不会像在空心木块上打字一样。
微软确实同时解决了硬件和工具对接时发生的难题:笔记本要用得顺手,输入问题和使用感受是必需要缓解的,一直以来这些设备都没能提供好的使用感受。
Book2在平板笔记本二合一上确实做得很大胆,但是它的实用性上没有打折扣,就算每天都用,还是顺手又顺心。
充电
就连接性而言,Book2完胜Pro:两个3.0接口,一个充电器,一个USB-C接口(也可以拿来充电),还有一个SD读卡器插槽。
太完美了。有了它,你已经可以躲开软件保护器。这些接口都让人耳目一新。
充电方面,Book2可以用进行磁吸式充电,这个接口也可做连接用,接上Dock拓展坞,可以插入连接线充电,接入外部显示屏、键盘、鼠标或者更多设备,在单根连接线上存储视频、音频和数据。
机身上有SD卡插口,实用,让人怀念。
充电口都集中在两侧,有点不便于,还是线排列得不太规整,用鼠标的之后很容易看见。大多数笔记本的充电口都在左手边。
分体!
Book2的最大卖点就是,不仅是功能加强的笔记本电脑,也是好用的平板。只应该按下按键右下侧的按扭,就能跳出屏幕,开始使用平板了。
微软之所以能实现这一点,是由于Book2的计算能力主要位于显示屏部分,音响和音箱插头也是。在屏幕部分有一系列接口,大电池和低端的GTX1060。把键盘拆出来当平板,功能也很全,如果接上屏幕,眼前就有了一台有高端内存的笔记本。
平板和笔记本都是业内质量过硬的,平板部分可以和iPadPro媲美,加上键盘就和相差无几。听上去像是小把戏,但是我认为这么的设计,可以让个别用户的感受有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比如我,每天我都要用笔记本和平板,有了Book2,我的工作节奏有了巨大变化。
我本人是自由职业者,做的是行业推广和UX,所以我一直要跟客人面谈或者视频会谈。在我们“面对面”讨论,头脑风暴的时侯,我会把屏幕拆出来,某页面截图,直接在平板上做笔记,轻触笔尖就能把信息传给在远方的客户,非常方便。
我今天一直截图,直接在图上做笔记,然后用信件发给别人求反馈;以及画个三维线框,提出布局改善的看法,这样直观的表达,每天都让我省了不少笔墨,因为我无需再写几百字,用文字解释我的
想法了。
我之前怀疑笔记本无法取代台式机,工作强度会大大增加,但是这种的担忧已经是8时代的事了,那之后平板的界面怪怪的,很难接受。微软目前做的就很不错,触控(左手甚至笔)和鼠标模式用上去都很顺手,你还可以设定在起初之前,询问你倾向使用哪种方式,然后作出相应调整。
我用iPadPro和Apple用了好久,确实是很不错的设备,但是使用出来总认为也有很高的进步空间。Book功能更加强,能更好地满足工作需求。
你不应该苦苦寻找其它配件,想尽方法把iPadPro变成正经的笔记本。已经能满足工作所需,如果必须平板,把屏幕拆出来就完了。
微软为了在市场上分一杯羹,在光笔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。我一开始持质疑心态,因为从XP时代起初,他们在这方面的尽力很少,让人认为很难受,现在我算是发现了大的进步。
笔的反应时间和使用感受跟Apple类似,书写出来确实很流畅,跟真实的书写体验很相似,不像金属在玻璃上划似的。
笔头有一个按键,可以拿来打开app,截图以及写笔记,根据按的数量不同,执行不同命令。平板模式下十分实用,点一下,截图做笔记,很方便。
笔可以借助磁力吸附在屏幕边缘,左边右边都可以,这样也增加了丢失的或许。
结合微软的,做笔记、涂鸦都很快捷,就算一开始写得很乱,你也可以稍后选出这些片段,通过识别,转换成文本。
微软把这种和光笔相关的功能作为“Ink”
在Ink工作区中使用手写笔在键盘截图上写下便条、画草图和制图。
关于触屏
这样些年来,苹果仍然告诉你们,没法做触屏,这样的设计外型,容不得双手或笔来控制。如果想要触屏产品,就买iPad吧。
然而微软做到了。不仅是办公能满足需要,它也能满足娱乐需求。你可以在飞机上、床上看视频,把屏幕拆出来,调转过来安上,平板就自带支架了。比起iPad自以为聪明,键盘折来折去的,这么直截了当,真是让人神清气爽。
在烹饪的之后,我会把屏幕拆出来,用画架模式,以免弄脏。
在公开场合这么做,虽然有点炫耀的意味,但是你们都用不可思议的心态看着你时,感觉还是买的很值的。这只是很好的话头,引起周围人的兴趣,他们经常来搭讪。
Book2能实现iPadPro的所有用途,无需在置办配件,可以写代码、画图、看电视。能推动工作娱乐二合一,让它增添未来感。只要按下按键,拆下键盘surface2平板电脑,调转方向,就能从工作方式放到娱乐机制。屏幕拆出来以后,不仅仅看电影,也可以查代码。继续工作。
在笔记本模式很少用到触屏,但是有之后还是会不自觉用双手去点。如果习惯了,用其它笔记本的之后,也会不知不觉点屏幕,可以说是拥有时认为没什么,但丧失后才懂得珍惜的功能。
苹果在WWDC上说,笔记本不需要搭载触屏功能,不然使用感受不好。完全就是瞎说。我认为它们如此说,只是为了卖iPad。Mac的用户仍然以来都错过了这些计算机功能的转化,人机交互的方式很单一,没法像Book这样,灵活切换键盘/滑鼠输入和触屏两种交互方式。
用鼠标关闭窗口,调低音量,如果手指可以直接在屏幕上点,就会懒得用鼠标。如果用惯手指,重新用的之后,就会不习惯。短短几个月,就会不适应以前用了那么久的笔记本。
我算是被平板笔记本折服了,完全路转粉。我有时也写作,但是比起打字,我更偏爱用手写。但有了这台手机之后,我也没这么害怕打字了。
苹果每次升级换代,改变都很小,但是微软一上来就做出了二合一笔记本,Book2用上去,就像无法随时变身飞机的法拉利。
每日使用体验
过去几年来,我们对设施以及形态原因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。我今天意识到,对于终极实用型笔记本的追求,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我们针对其计算能力的规定太高,但笔记本受到大小的限制,无法推动用户意愿。
大家都感叹笔记本不够用,但是事实却是,台式机早已开始没落,我们幻想只用笔记本大小的计算机,就能实现台式机的计算能力和工作量,却罔顾笔记本收到发热和CPU方面的限制。
我们理想中的笔记本,既能完成台式机级别的工作任务,电池得够用,还要轻薄。大家都期望能随时随地办公,脱离办公室台式机的限制。但是这种的期望通常也是让用户感到沮丧。我们尽力突破电池电量的限制,同时又要顾及对笔记本形态的要求。强扭的瓜不甜,很多笔记本都无法同时超过很多要求。
也正是为此,看到微软Book2上市后,我很担心平板笔记本二合一的设计。我的顾虑正是出于形态原因以及限制。
目前我用的是联发科i7-8650U四核处理器,4.2GHz,16GRAM,GTX1060,6GB内存和512GB硬盘的Book2.但我真不清楚它们是如何把这种全装在一台机子上的。
我用之后,就明白自己错了。无论我丢给它什么任务,它都能执行。我用它在高内存配置60FPS下玩过也有别的游戏,玩完就能马上跑到PHP-Storm,继续工作。它不应该外显卡,本身能够完成使命。在争奇斗艳的游戏本市场上,Book2的出色虽然在于平板笔记本二合一,而在于它确实既能打游戏,又能用来工作。
然而,有些点值得单独列举:
RAM的弊端是个不容小觑的弊端,但是微软的二合一笔记本已经能推动工作娱乐方式自由切换了。要是用其它设备,不同方式还必须不同设备呢。
电池电量
电池问题就见仁见智了。我在买之前注意到,这款计算机的电池功率算大的。而且,随机有两块大电池,一块用于基座,一块用于显示屏。如果你的工作负担没有这么重,电量大幅上12小时需要没有问题的。
我之前从加拿大飞到阿姆斯特丹,路上仍然在看视频,看了有10小时。最后起飞的之后也有39%的电量。我终于很惊讶很满意了。
我的新工作节奏
微软也有一款单独的产品,Dock拓展坞,能推动我对USB-C的期望,一个接口,同时搞定充电、展示和其它连接问题。
用USB-C也是可以实现的,但是需要额外买一个带USB-PD和USB-C接口的展现器。Dock显然是更好的选用,只要用简洁的、有磁力的就行了。
图片来自作者推特
我在办公室时,会把和Dock相接,然后我能够实现4K60Hz的显示、还能连一系列带USB的设备。如果你追求的只是工作-私人生活方式的转换,那Book2会是最佳选择,这是我追寻Mac替代品的艰难旅程中,用过的最满意的替代品。
Book2的转化性很强,你也可以把显示屏调转过来,跟台式机相连,当第二显示屏用。
而显示屏之所以功能强大,就是由于微软反其道而行之:所有笔记本把计算力放到基座里,微软却把重头戏都放到屏幕上。除了GTX60不在屏幕里,其他的重要组件都在。也正由于这么,铰链的设计才鹤立鸡群:需要告诉的数据存储界面,才能让用户在一两秒内跳出屏幕。按下弹出键,等铰链松开,平板进入触屏方式。这样的转换很奇妙,你可以前一秒在写代码,后1秒就拆下屏幕,开会做笔记去了。而我最欣赏的一点是,我可以从写代码到向对方寻找意见的过程中,轻松地向对方展示,只用一台机器能够完成所有动作。
Hello算是锦上添花,可以让顾客通过头部识别解锁。这些小的功能,实则简化了一天的工作。
其实,这款计算机上的USB-C不是完全的USB-C,让人摸不着脑袋,看起来像是USB-C,但仍旧是USB3.1,用上去有有一些恼人的限制,比如,虽然能连接USB-C显示设备,却不能仅用一个接口实现60HZ下双4K显示。
这其实是由于USB-C接口和接口之间的4条电路造成的,让拓展坞连接机制的一个别。那即使这么,为何不干脆设计成USB-C拓展坞呢?好好的机器,却由于这些接口设计上的决定,让用户认为不实用。
其实,这个看似USB-C接口的添加还是好的,除了电池充电之外,周围其它接口也可充电,没必要仍然带着充电器。我仍然用15英寸的充电线,因为它能够充手机和任天堂。
分水岭级别的产品
大多数人在我展现功能的之后,都称赞不已,但是它们都看到一点,不能运行macOS。
我看到这种的话,总认为挫败。已经大有进步,不管你做哪些工作,都能满足工作需求。我认为这种没用系统众多年的人,应该再次思考一下。
我之前写过是网络开发,一年来10又有了这些进步。环境下的Bash功能超强,支持良好,从到,实际用上去没什么区别,而且微软还在不停地推动进步的步伐。
如果你用的是Xcode,不然你的工作节奏不会得到macOS像转换的妨碍。没错,我大部分时间用的都是Bash,没有哪些问题,就连在Bash环境下用也能推动完全功能。
后来就不免要看到应用的弊端。macOS经过多年的累积的优势,可以吸引到高品质的研发商。但是近几年来,随着的崛起,macOS的热度下降。而微软在此之后仍然蓄势待发,静静地构建起有竞争力的应用商店。
Store目前有众多小型应用加入,自具有离线支持的,和等。自带的邮件和日历也很不错,每天都会用上。
总的来说,让设计师犹豫的就是。但是目前拒绝用户。这样反用户的作法略显怪异,或许用户需要好好考量一下是不是非用不可。
Figma,和这种的工具,最近也愈发越流行。我一直向对方推荐Figma,这是个跨系统应用,能让企业上下都接触到设计的过程无论是Mac,还是都能用。
微软目前把宝都压在网页应用上,Store里有WebApps,能离线使用,跟自带的应用使用出来体验相差无几。长期看来,有促使培育更多用途齐全的工具,我认为这种的演进路径跟苹果所探求的大有不同。
微软目前正鼓励团队在虽然没有发展余地的“过气空间”里,不断开拓创新。而它们确实也做到了。像是TabSets功能,能把浏览器和日历也有Sonos放在一个分页窗口里,整个窗口看上去更有序。
微软下在开发Store上的功夫越多,就越能让人发现全新的设计语言,和桌面办公环境的新可能。比起每年,使用感受已经有了大改进,拒绝尝试的人,就错过提升办公体验的好机会了。
总结
如果你追求完美,那你不免会觉得难过。完美的笔记本电脑是不存在的surface2平板电脑,不论哪个产品都能找到缺点。Book2当然还有缺点,但是整体而言,还是很非常的一款产品。
要是在4年前有人跟我说,微软能做出这种的产品,打死我也不信。这款产品真的超乎想像,质量似乎像是苹果制造的,但是苹果却一直没能做出平板笔记本二合一电脑。
集正经工作方式和休闲娱乐机制于一身,可打游戏、可看视频、可做笔记,模式转化自然快捷。微软确实做到了超出业界水准,树立了二合一电脑的典范。
我的赞歌怎么唱也唱不够,不管哪个方面看,Book2都是出众的笔记本,已经超出我对笔记本的想像,可谓是每位开发者梦想的笔记本。曾经沧海难为水,现在有了这种的灵活的方式转化体验,我不会再重返的怀抱了。
不管你是职业是哪个,哪怕是死守的设计师,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工作节奏和感受,我都建议你尝试一下Book2。
本文共 6173 个字数,平均阅读时长 ≈ 16分钟
评论 (0)